
你有没有发现, 很多合资车的价格港股配资杠杆,都越来越“看不懂”了?
一边是官方指导价动辄二十多万、三十万;
另一边是终端门店,直接7折开卖——还包上牌送保养。
最夸张的是, 有人花20万买到指导价30万的bba,回头一查:居然还不是最低价。
而且这还不是个例,而是普遍现象——
说白了就是,目前的合资车不光销量不如自主品牌了,连“自己定价的权利”也没了。
听上去可能很费解,甚至很多人会觉得:
“定价权有什么用?我不就图便宜买车吗?它标多少不重要,能便宜落地才是王道。”
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,这么理解没毛病;但从产品销售的视角来看,就不一样了。
因为 一旦一个品牌连价格都掌控不了,说明它在市场、渠道、产品节奏这些核心环节的控制力,已经开始失效了。
展开剩余83%什么意思?
简单点说就是: 以前国产车看合资车的脸色行事,跟着它们定价、跟着它们布局。
它们卖20万,国产车顶多敢卖15万;
它们要是只卖10来万,国产品牌就只能卷配置、卷质感、卷体验,才能站住脚。
但现在——局势彻底反了过来。
比亚迪、问界、理想、小鹏…这些国产新能源品牌,反倒成了“价格锚点”的制定者。
它们定个15万的价格,合资车就得硬着头皮贴着13万往下走;
它们上 800V、上激光雷达、上城区NOA,合资车却只能靠“终端打折”来博点存在感。
更尴尬的是, 这种“价格跳水”,并没有换来销量回暖,反而把品牌价值也一块砸了。
说白了,一辆原本标着30万指导价的合资B级车,终端可能20万都不要;
乍一看像是“捡便宜”,但稍微懂点车的就知道:这玩意其实是把旧体系,整个干碎了。
因为以前还有很多老车主,是原价甚至加价买进来的;
很多经销商也是按指导价来算利润、排库存的。
你这一砸,他们怎么想?以后还怎么卖?二手车还能保住残值吗?
更要命的是,粉丝还会无脑信这个品牌吗?还会觉得你保值、靠谱、稳定吗?
可能没那么坚定了。
说到底,一个车企连自己车卖多少钱都说不准了,还怎么做“主流”?还怎么“高高在上”呢?
听上去可能有些危言耸听,但仔细想想:
5-6年前,你可能还觉得奥迪 a4L、奔驰 c 、宝马3系是豪车;
但如今呢?
动则优惠10万左右,20万左右就能入手了,你还会觉得它豪吗?
不仅不会觉得,甚至某些人还会认为: 这些人就是“没钱在硬装”罢了!
延展去看这个问题,其实不仅是“定价权”在丧失,“定义权”也在逐步丢失的路上。
说白了,过去是谁告诉我们—— 什么叫“高级车”?谁定义了“好车”的标准?
是合资,是那些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欧美日品牌。
那时候,他们说 “好车就该零百加速快”、“该尺寸大、轴距长”我们就认了;
他们说,高级感=德味、日式工艺、英伦气场….
我们就把几十年品牌历史、审美习惯、文化慢慢改变,一股脑儿的吞下去。
但现在呢?这种“定义权”,正在一步步从合资车手中被收回。
譬如你以前你说车的性能重要:
但我新能源车的性能远比你好,价格还比你便宜,你现在怎么说呢?
你以前说只有豪车才配大尺寸、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——
现在我20多万就有了,你又该怎么说呢?
诚然,你可以说 油车和电车不同,后者没技术含量、没底蕴类似的话术。
但问题是,这么“没技术含量”,你怎么就造不出一辆给力的新能源车呢?
是瞧不上,还是做不到呢?
而且,也是因为这种“定义权”的变化, 合资车也开始追随我们了,按照我们的标准来造车。
譬如日产 n7,就一辆典型的、按照中国标准造出来的车;
又譬如,bba 都坐不住了,开始和国内的企业合作,在自家车辆上搭载中国的智驾方案。
这就是很典型的“定义权”改变。
别小看这点,认为只是“面子问题”。
事实上,它直接决定了 话语权在谁手中。
说白了,当这种权利开始迁移后,以后我们说什么车好,它们就该往哪方面研发了;
甚至极端点看,我们说什么技术先进,它们就要拼命追赶了;
长此以往,到时候谁会是老大,谁说了才算,肯定会改写。
可能就像今天的高铁、特高压技术、移动支付一样:
一切都像我们学习,一切都以我们为榜样和标准….
对此港股配资杠杆,我们可以拭目以待!
发布于:江西省Powered by 深圳十大配资公司_十大炒股配资公司_十大证券配资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